设置

关灯

第302章 我们都是伤心者 (2 / 4)

《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

        《中国电影报》在报道了一番上周的票房情况之后,点评道:“2003年对中国电影来说是特别有意义的一年,年初的时候张然用《爆裂鼓手》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小成本奇迹,当我们所有人都认为这种奇迹不可复制的时候,同样年轻的宁皓带着《伤心者》出现了。这仿佛是一个交接仪式,告诉着我们。年轻导演来了,中国电影的春天要来了……”

        就在媒体为《伤心者》大唱赞歌的同时,很多媒体都在讨论这部电影你为什么会成功,就如同当初讨论《爆裂鼓手》为什么会成功。

        《看电影》认为《伤心者》是无庸置疑的佳作,宁皓以150年后何宏伟的角度讲诉这个故事,避免了平铺直叙,制造出了悬疑,让大家跟跟何宏伟的视觉抽丝剥茧,逐步解开所有的真相。这部电影有太多内容,电影的优秀不仅在于故事。更在于亲情和理想!

        影评人邹黎明写道:“一个人可以没有朋友,没有爱人,但不可能没有母亲。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电影对夏群芳的刻画是润物细无声的!宁皓有一个改编我特别喜欢,当何夕向夏群芳借钱出书的时候,夏群芳没有说借字。可能在宁皓看来,对于夏群芳是不会向何夕说借字的,因为她对儿子是完全无私的。这份伟大的母爱令人动容。所以,当电影的最后何夕喊出那两声妈妈的时候,纵使铁石心肠,也会为之落泪。”

        在所有的评论中,《京城娱乐报》唐佳的文章最合张然的心意。标题叫《我们都是伤心者》,文章写道:“《伤心者》以旁观者的角度。向观众讲诉了一个人从希望走向绝望,最终毁灭的过程。这是一个英雄的死亡。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死亡。宁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过,这部戏拍到最后,我真的觉得是在拍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历程。

        《伤心者》中的何夕是一个如同布鲁诺一样的殉道者。为了研究数学,女朋友保不住,工作不好找,但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自己的坚持。在中,何夕也认为自己的理论没有用,他的坚持是出于一种宿命感。而电影中的何夕更加理想化,他坚信自己的理论是有用的,哪怕是等到几百年后。这份坚定也让电影中何夕的毁灭更加壮烈!

        其实何夕是有不同选择的,如果放弃追求,放弃执念,何夕可以像刘青一样,有一份能糊口的工作。曾经的刘青说过,探索意味着寂寞。而后来他对何夕说,人是必须面对现实的。刘青选择了屈服,而何夕撞得头破血流。

        对于何夕来说,还有一个更好的选择。老麦跟何夕的背景是一样的,同样学数学,同样是刘青的学生。毫无疑问,何夕比老麦更有才华。如果何夕愿意走上这条路,他完全可能像老麦那样,甚至能做得更优秀,能够开着豪车,能够送心爱的恋人出国深造,能够过上富足美好的生活。

        何夕坚持着自己那个可能要几百年后才可能应用的理论,他的坚持让人想起了《爆裂鼓手》中周为的话,我宁愿因为在34岁落魄死去而成为人们在餐桌上谈论的话题,也不愿意腰缠万贯、满面红光地活到90岁而没人记得我!何夕真的做到了!

        不过,理想主义的光芒那么明亮,却又那么脆弱。因为现实性和功利性是在一个秩序规整的社会框架下的常态,大家搞科研必须要有用,最好是马上就见效,这就注定了何夕的悲剧。当所有的希望一点点被掐灭之后。何夕点燃了自己的心血,也毁灭了自己的灵魂,在黑暗中只有黯淡的灰烬。好在电影的结局是光明的。一百五十年后,何夕的理论终于被发现。焕发出耀眼的光,照亮了整个科学界。

        电影看完我泪流满面,为母亲的伟大,更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死亡。那我们都曾经心怀梦想,对未来充满希望,但在现实面前我们改变了自己,以‘我要生活’为理由,抛弃了梦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