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我听《秋天别来》 (5 / 5)

《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

        在秋天来临之前

        不再想你

        真正出彩的地方只在两处,一处是「其实我」中的「其实」,另一处是「我也想忘了你」中的「我」,也就是两个词,三个字。前面都是正常、平常,甚至平庸的演唱,到了「其实」,异峰突起,嗓子憋得尖细,拖得很长,唱腔上的变化与语意上的变化很吻合。「其实」在汉语语境中,其实类似「但是」,一种b较委婉的转折,一种b较委婉的提醒,另外,还有一层意思,引导出内心深处的话,有点类似,「说句心里话」,同样地,更委婉和简洁一些。这个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读研究生时,实验室的大师兄写的博士论文,导师把他写的初稿给我们每个人看,他在论述研究现状的那一节中,大量使用「其实」这个词。我当时还和他开玩笑,「每一个其实,都代表着一个重大发现。」心里还想,「其实还有一点对同行的不屑,这麽简单的问题,你们居然都看不到。」可见,「其实」这个词,还表示要引导出重要且个人独到的见解,值得听话者重视。「其实」用在Ai情歌曲中,应该不少,但是这首歌的唱腔处理实在独特,以前未有,之後也未见,尽管这首歌传唱度不是很高,我听到的次数应该不多,但是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我偶遇歌曲,通常不太在意歌词,也记不住歌词,获得的第一冲击力还是来自旋律。我觉得「其实」这个词用得好,其实是一种本能反应,人的私密的感情生活中,有太多的「其实」想说。越深的感情,就有越多的「其实」,就有越重、越挥之不去的「其实」。伍思凯演唱中的憋得很细、拉得很长的「其实」,就给人一种压抑中又无法压抑的绵延不绝的释放,细细的高音让演唱者对对方的感情显得很深、很细腻,给对方的Ai很文明、很温柔、也很T贴入微。高音中略有一丝凄楚,巧的是,「其实」中作力最重的字是「其」,演唱音主要在「其」这个字上,发音近乎「凄」,潜意识中也增添了听者「凄」的感受。这带来一点伤痛感,进而感受到感情的真挚。声音拉长,就有足够的空间来攀升高音,也将情感一步步带上思念的高峰。「其实」之後,听者仍有不绝於耳的感觉,仍然萦绕在那份氛围中,後面的唱腔只要低Y下来,配合这种0之後必有的慢慢平复,就很不错。

        不管是我年轻时听到,还是2025年9月的晚上听到,除了「其实」、「我」,我其实都没注意到歌词,好在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当晚醒来,我很快查到了歌词,然後看着歌词,反覆重听,这一次留意歌词,更觉得「其实」在这里确实用得好,将前後两段的歌词很好地衔接,也表达出一种「其实并不其实」的矛盾。因为,通常的「其实」表示一种「彻悟」,就是一种终於想通、找到答案的感觉,而读了两段歌词,显然至始至终都是矛盾交织的,b如忌妒和安心是矛盾的,抱怨对方轻易转身的无情和想着秋天来临的陪伴是矛盾的,最大的矛盾,「想忘了你」和设定忘记的短暂时间——秋天来临之前,这其实就是不想忘记。这麽多矛盾交织,且有文辞中带有诗歌般的语意模糊,不仅凸显情感的深沉,而且触发听者解读文辞意义时巨大想像空间。

        到了现在这个年龄,时间b较有空,再加上现在互联网时代,找资料实在方便。发现一首好歌,我喜欢找很多版本来听,品味各个版本的不同,也自然会发现最符合我表达方式的版本。《秋天别来》其实最初是伍思凯写给侯湘婷唱的,伍思凯是多年後,自己才来演唱,网络上查到的主流是侯湘婷的版本,可是我觉得侯湘婷不如伍思凯。其他翻唱者很多,b较有名的有梁静茹、张信哲、徐佳莹,我觉得就更差了。差在哪里?这个说来,又是话长,个人心中的微妙感受,很难说清,更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我得承认人类语言,或者说我个人语言能力的局限X。我倒是觉得有两个不太有名的歌手——也许是我孤陋寡闻——许维芳和赖雅妍唱得不错。这些演唱者,相b伍思凯,虽然各有各差的地方,但我觉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就是在处理「其实」这个地方,虽然词作者给出的文本是「其实我」三个字相连作为一个片段,但是,这三个字其实不是一个顺口的说法,「我」字对「其实」有g扰,伍思凯很轻很短地弱化了「我」的发声,我觉得很好,其他演唱者都把「我」字唱得太重、太明显,显得突兀、不自然。因为,如果要唱出来,由於「其」拉了很长的音,也就是「其」和「实」中间有分隔,而且是很长的分隔,导致「其实...我」唱成了「其...实我」,「实我」彷佛一个词,听起来实在奇怪。

        紧跟「其实我」,後面的「只是谁」也b较出彩,但是旋律只是对「其实我」的重复,且音高有所降低,彷佛是高峰之後的一个小山峰,营造的氛围还在「其实我」之中。另外,从文本语义上看,「只是」二字b较平常,如果说「其实」有种主动进击的含义,「只是」有种胆怯回退的感觉。所以给人的惊YAn感就少了很多。

        再来说出彩的第二处,「我也想忘了你」中的「我」,类似「其实」,「我」的唱腔处理也很独特,在华语歌曲中,辨识度极高,也容易被记住。我一直以为唱的是「喔」,是一个感叹词,同样演唱者拉了很长的音,不同於「其实」中的「其」,那个「其」是憋着嗓子细细高音凄厉地一路直上,这里的「我」,打开声带,回旋婉转,一波三折,众声共鸣,似乎一种无可奈何,一种不知所措,有种「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再联系後面的歌词,「也想忘了你」,这是这首歌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但是,演唱者说出来,是何等艰难,长啸对天,犹豫许久,彷佛一边唱,一边经历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个字的唱腔,还明显加入了哭腔,「我」的发音与哭声中的「呜」也很接近,类似「其」与「凄」,这一次的谐音利用更明显,难怪我一直听成「喔」,因为「喔」这个字介於「我」和「呜」之间,一种b较温和、带节制的哭。另外,还似乎有点颤音,拖音中,不断变音,声音逐渐变弱,有最终泣不成声的感觉,作为听者,我脑海中的画面,演唱者此刻一定是闭上眼睛,沈浸在自己的难过中,与前面的「其实」形成对照,唱「其实」的时候,一定是睁大眼睛,似乎自信於自己找到了答案,要勇敢告诉对方,到了「我」,则回到不自信,向对方低头恳求的状态。果不其然,「想忘了你」之後,加了一个软弱的条件,「秋天来临之前」。其实,表达的是,「更加想你。」

        稍微总结,这首歌的这两个亮点,主要还是来自旋律的出彩,与众不同的旋律,又恰好符合听者的Ai好,就像一道菜肴,与众不同的调味,恰好符合食客的口味。这种旋律在台湾歌曲中很多,我不解台湾音乐人哪来这麽多的灵感,後来我了解更多,读了一些他们自己写的或者别人写他们的文章,无论是伍思凯还是罗大佑等等,早年都是大量听西方、日本等地的音乐,他们的灵感或许有些部分借鉴自华语文化之外,对我这样的「土包子」而言,就是很新鲜,很动听。另外,我一直很喜欢歌曲中的长长拖音,再b如王杰《安妮》中的「安妮,我不能失去你」在「安妮」上的拖音,也是相当过瘾。还有,熊天平《Ai情多瑙河》中的「在幽幽蓝蓝多烦恼多恼...河...」,费翔《故乡的云》中的「归来...吧...」等等。赵传和张雨生的歌中也大量有酣畅淋漓的高音拖曳...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吧文学;https://m.guigushi5.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