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
至少清廷曾经多次招降过国姓爷,究其原因无非就是顺治年间的清廷根本无力发动大规模海战。
反观此时的郑家军得海岛之利,进攻时就“以舟代步”,这样进军速度比陆地上快得多,且行踪不定。
每次攻击都能“快、准、狠”。
防守时,金、厦二岛虽靠近陆地,但二岛可谓是当时真正的海上堡垒,且有潮汐风期相助,得此地利,易守难攻之势显而易见。
但是海岛攻守有利也有弊。
厦金二岛虽有地利,岛上却只是弹丸之地,毫无战略纵深,所以国姓爷一直在沿海漳泉二州与清军反复拉锯就是给二岛建立外围“屏障”,而“屏障”若失,那就只有海战一搏,海战再败,清军便可将其长期围困。
所以就海岛攻守战略而言,郑军虽多有小胜,却从无大胜。
小胜容易是因为漫长的海岸线,处处都可攻其不备,大胜难则因为“以岛攻陆”只可攻一隅之地,若要继续扩大战果,还需有庞大的陆军对已攻略地区长期占领。
先前的郑家军根本无力发动大规模陆战,南明也“气数已尽”,无论大西余部李定国、大顺余部夔东十三家等,皆无力策应。
最终国姓爷虽然敢于北伐,奈何孤军难有成就,南京城下兵败之后,只得再次撤回了厦门。
清廷还趁势夺回了漳泉二州。
那么漳泉二州等“战略屏障”如被清廷收复,又该何如保卫厦金二岛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