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
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怀揣着怨恨、绝望与疲惫自缢于景山。
旧大明,亡了。
那个等待青年才俊施展抱负才华的庙堂,没了。
那条读书人应试治国平天下的寻常道路,断了。
那个居庙堂之高而后澄清天下的梦想,碎了。
一家一姓的存亡,虽然震撼,但并不惨痛。
然而伴随着清廷执行“剃发易服”的政策,使得当时的士大夫们深刻感受到,那个承载着华夏数千年文明的天下,恐怕也要亡了。
和许多有骨气的读书人一样,王夫之一辈子都在与清廷做对抗。
年轻时变卖家产,积极参加抗清起义,中年时四处逃亡,躲避清廷追捕,期间曾被困于水砦,断食四天而未死,到了晚年,隐居山野,苦读治学,终成一代大儒,清廷改用怀柔政策,有意拉拢,他却坚定立场,拒不仕清。
对了,王夫之,他的名字是在历史书上的!
作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此时他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他认为天理即在人欲中,还反对生而知之等,主张凭借感官心知,进入世界万物声色之中,去探寻知晓事物的规律,去认识世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