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八十三、栖霞筑基 (2 / 6)

《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

        到了建宁,商秋长先回了自己家中一趟。因为上次出了入室盗窃的事情,所以这次上面特地派了两个极为靠得住的人,在平日供商秋长差遣,在商秋长出门的时候为他看家。两人一个名唤左霄,一个名唤游泉,都是特种部队出身,又在灵气复苏之后,学了古武,武力不俗。

        商秋长倒也不客气,临走交代两人为他看着淘宝店铺,正好赶上月初,听说卖的十分火爆,竟是将存货都清空了。商秋长摇头笑笑,这家店最多也就瞒一个月,怕是到了这时候已经被很多该知道的人知道了,才会卖这么快吧?

        回到建宁第二日,栖霞山上又见金光奇观,更为奇异的是,金光消去之时,江面之上的游客,都听到了一声奇特的轰鸣,如同擂鼓一般,年轻人以为是蛙鸣,老辈人却能听出,那是蟾鸣。

        蟾鸣如鼓,震荡人心,这样的异象,又引来很多的讨论。

        而商秋长知晓,这是二鼓声动,一鼓近于蛙鸣,声音虽大,却显呱噪,二鼓如蟾,声音低沉,却震荡十里。到三鼓之时,声如闷雷,却是远远传开,声闻百里。

        筑基之时日近一日,栖霞靖庐的修建越发急迫,在二鼓之后五日,栖霞靖庐终于完工。

        因为栖霞靖庐现在只有商秋长一人居住,而且急于筑基,所以第一期工程并没有太多,只增建山门一座,望江阁一座,祖师殿一座。祖师殿是商秋长暂时的居所,匾额空缺,殿内也没有祖师像,徒有其型。望江阁也是旧有建筑改建而来,是商秋长平日炼气之地。整个栖霞山顶改建工程,花费最多的还是在引水上山。

        若是以修行手法,引水上山自然是布阵,若是在灵气微弱的古代,那就穷尽人力怕也很难成功,而身在现代,商秋长也没有拘泥于仿古,而是动用了科技手段,引长江入山。在栖霞靖庐中共设有九处泉眼,水源皆是从长江引上山,溪流往来,密如织网,潺潺不绝,循环往复,复归长江,水流一活,灵气自生。

        商秋长以泉眼和水流布置灵阵的手法,让吴万里叹为观止,深受启发。眼见得自己亲自施工兴建的水道,建成通水之后,山顶就浮起一层灵气薄雾,空气都倍觉清新,吴万里顿时为其中隐藏的将灵阵化入建筑的道理而着迷,深感获益匪浅。

        然而,吴万里其实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整个栖霞靖庐的点睛之笔,恰恰在“栖霞靖庐”这个名字,和山门上悬挂的匾额上。

        靖庐自古就是道门高士修行之地的称呼,《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有三十六靖庐之说,具是古代高修驻身修炼之地。所以栖霞山顶敕封给商秋长之后,商秋长就决意将这第一个属于自己的修行之地称为栖霞靖庐。

        自从点破蛇女白璃不可姓应之后,商秋长对于“名”与气运的关系就有了更深的领悟。栖霞山虽然灵气盎然,但毕竟临近大城,山势不够雄阔,妄称“洞天”“福地”,便如想要直化应龙的白璃一般,反而要被名字压住。而靖庐一称,在古时往往是因为有高修驻足修行而得名,不过是静室之意,商秋长权衡再三,觉得自己虽然不算高修,但是在灵潮复苏之时,占得靖庐一称,应该不算狂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